No menu items!

    中国打假维权变「造假」维权 吃到头发、玻璃勒索商家

    示意图。(取材自上观新闻)

    媒体近日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以「消费维权」为主题的视频和帖子都不少,阅读量和点赞量不低。但随着「造假打假」现象的出现,部分视频和帖子其实出自别有用心者,所谓的「打假」维权成了「造假」维权,例如有人说在200份外卖中吃出了头发,还有人不惜把碎玻璃含进嘴里只为恶意索赔,乱象不仅影响企业声誉,且涉嫌敲诈勒索。

    上观新闻报导,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近期公开一起判例,情侣何某、王某某2023年5月至8月从电商平台购买不同品牌奶粉,暗中投放异物再拍摄开箱视频,然后向网购平台和厂商要求退一赔十,多次敲诈得款1.7万余元(人民币,下同,约520美元)。法院一审判决何某2年徒刑,并罚金1万5000元;王某某1年徒刑,罚金8000元。

    报导指出,这不是第一起「受害者」自编自导敲诈商家的案件。今年4月,「4人含碎玻璃渣吃火锅敲诈被刑拘」曾登上热搜。4名嫌疑在5个月内连续在北京、承德等地5家海底捞门店多次恶意索赔,涉诈金额1万余元。监控录像显示,当事人故意将玻璃渣放入调料桶,制造假象。

    也有「消费者」故意在监控盲区称自己吃到了头发。上海一家餐饮业说,「碰到这种情况只能认栽」,因为没有证据证明他造假;赔付是为了息事宁人,如果不赔,「受害者」威胁要把照片视频传上网,这意味着商家要花更多力气来澄清。

    企业的困境还能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披露的数据看出,去年上海索赔投诉量高达24.6万件,有部分打假人净化了市场,也有些人成为敲诈者。比如一名「消费者」3年来在近200份外卖中吃到头发、钢丝,每次都索赔;经查属于「无中生有,敲诈勒索」,最终被判刑7个月。

    业内人士对此指出,社交平台的「消费维权帖」,大部分网友会站在「受害人」这边。

    「受害帖」不可全信,「维权经验帖」也问题多多。专家说,「造假维权」现象的出现,也提醒经营者承担责任,并强化经营场所的视频监控。

    「4人含碎玻璃渣吃火锅」经查属于无中生有,敲诈勒索海底捞,最后4人被刑拘。(视频截屏)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