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青年「躺平」现象受到关注,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近日一项针对香港中学生的调查显示,逾四分之一受访者自认「已躺平」,包括轻松生活、不想社交、不追求好成绩等,其中更有超过四成受访者自认已躺平逾一年。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去年9到11月,以问卷访问990名中学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对于「躺平」的印象以及自我状态的判定,调查结果于近日刊登在官网。
针对「躺平」的印象,有过半数的52.6%认为「中立」、34.8%认为「负面」、12.6%人认为「正面」;亦有48%人称会支持朋友「躺平」。调查指出,这反映时至今日,「躺平」一词不再贴满负面标签。
对于自我状态的判定,有27%受访学生(267人)觉得自己「已经躺平」,其中有52.4%为初中生(140人)、47.6%为高中生(127人)。该调查称,若以全香港中学生总数33万推算,则约4.6万初中生和4.2万名高中生,共8.8万人「躺平」。至于这些学生躺平了多久?调查显示,其中有多达41.2%(110人)称已躺平超过一年。
而学生自评,包含懒散、轻松生活、不做功课、不想社交、读书不求好成绩、没有特别兴趣或目标,以及对生活没有想像等,都属于躺平行为。
此次调查还将躺平背后心态分成「觉醒躺平」与「逃避躺平」两类。根据调查,有七至八成受访者认同不追求名车、体面工作、无意义社交的心态属于前者;而后者则有约五成受访者对难以应付快节奏生活,于是选择过规律的慢生活、满足基本生存即可、租房可过一世等表示认同。
调查称,过往社会评价躺平是一种年轻人逃避现实的态度,但随着社会变迁等不同因素,整体受访中学生倾向认为躺平是个人对于学业、家庭、经济、社会现况等的认知不断累积,「深思熟虑、平衡利弊后『觉醒』的生活态度,而非一味消极面对生活」。
本次研究亦以个人感受将躺平分为6种类型,其中超过半数受访者自评为「舒适型」,即认为躺平是出于个人自由、平衡利弊后的决定;亦分别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自认属「无方向型」或「无家庭计划型」,即对毕业后出路无方向、未知自己兴趣,或无计划结婚、生子、买房。
另,有超过二成受访自认是「无望型」,即曾经努力但不成功,认为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很少等,亦有约二成受访者自认是「压力型」,包含自认学习压力大、想重整自己的方向,以及不认同主流上进的价值观等。
女青总主任郭义聪表示,研究结果反映「躺平现象」年轻化,他认为这是学生面对压力、失败和挫折的方法,寻求在日常生活所欠缺的满足感,以及被看见、被认同的感觉。这些中学生只是暂时想休息或者没有找到目标,应该给予他们更多鼓励、协助进行生涯规画,而不是一味责怪。他并呼吁社会应该有「接受失败」的气度,也不应妖魔化「躺平青年」,更无需开口闭口就是「那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