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没有“托尼老师”,古人如何妆饰发丝?有神器→(图)



    最近,“新中式盘发”越来越火

    有用簪子的,用筷子的,用笔的……


    其实,在盘头发这件事上

    古人更有心得

    今天,从人首笄(jī)形器看起

    形似痒痒挠?它的名字是笄(jī)

    它长16.5厘米

    一端是扁长的柄部

    坚固不易折,光滑不扎手

    另一端是一张小巧的圆脸

    头上顶着五个齿儿

    怪诞中透露出一丝神秘感

    看这“体格”

    怎么让人觉得背有点儿痒?



    这可不是痒痒挠

    而是商代晚期的青铜束发器

    称为“笄(jī)”

    古人使用笄来固定和妆饰头发

    最早是为了便于劳作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

    笄也变化出更多材质和式样

    起初是用竹子做的竹笄

    所以笄字的部首为“竹字头”

    因为竹木难以保存

    所以留存到现在的多为

    骨、石、玉、铜、金银笄等

    商周时期多为青铜笄

    出于严谨的学术考虑

    一般将此类器物称为笄形器

    △镶嵌绿松石玉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碧玉笄故宫博物院藏


    笄是目前可见最早的头饰

    是发簪家族的鼻祖

    后来的簪、钗等发饰

    都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笄礼,古代女子的成人礼

    在古代

    笄的使用非常普遍,且不分男女

    女子多用于固定发髻

    男子多用来固定头冠

    不过,对女子而言

    笄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它是古代汉族女子成人礼中

    必不可少的一个物件

    而彼时女子是否举行成人礼

    与其是否婚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笄而字。”

    《礼记·内侧》:“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

    《礼记·杂记》:“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礼之。”

    自周代起

    汉族女子十五岁时,若已有婚约

    便可举行成人礼,也称为“笄礼”

    即改变幼年的发式

    将头发绾成一个髻

    随即簪上发笄

    △来源:国礼文化考评鉴定中心


    十五岁还没有婚约的女子

    在十五到二十岁之间

    只要许了人,便可行笄礼

    若一直单身未许人的

    最迟到了二十岁也要行笄礼

    表示今后要以成人待之

    笄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礼仪

    也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

    笄、簪、钗、步摇

    你能分清吗?

    中国古代女子头饰繁复多样

    根据不同的形制装饰

    分为不同的品类

    它们也有各自专属的名字

    可不要再叫错了~

    发簪

    簪又称簪子、发簪、冠簪

    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

    由笄升级换代而来

    一般为单股

    最初用途仅仅是绾束头发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则演变成昭明身份的一种标志

    △金镶宝石蜻蜓簪故宫博物院藏;桃形金累丝镶宝石簪湖北省博物馆藏

    发钗

    发钗也由笄演变而来

    大约在西汉晚期普及

    发钗和发簪从外观上看

    最明显的区别是

    发簪多为一股

    发钗则多为两股

    △唐鎏金刻花花卉形银钗、唐透空刻花花枝小鸟纹银钗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步摇

    “云鬓花颜金步摇”

    中国古代重要头饰之一

    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

    当佩戴者行走时

    饰物随着步履的颤动不停摇曳

    因此得名“步摇”

    △马头鹿角形金步摇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簪发,不仅是为了美

    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在保存与更新中传承延续

    特别鸣谢丨山西博物院总台山西总站中国文物报社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