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参加北京冬奥是助纣为虐?历史透露”没那么简单”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运在北京开幕。这不仅是中国首次举办冬季奥运,也使得北京成为史上首座举办夏季与冬季奥运的城市。但国际各界(中国媒体除外)对这场运动盛会的讨论却鲜少在运动本身,而完全聚焦在政治层面。从开赛前的各国外交抵制,开赛后中国外籍兵团争议等等,甚至有普丁(VladimirPutin)打算借奥运作掩护入侵乌克兰之说。

    其实一开始,北京在2014年取得主办权时,争议声浪并不大。因为在挪威首府奥斯陆退出之后,仅剩北京和哈萨克的阿拉木图进入最后决选,就各个现实面向来看,有充沛资源的北京出线是想当然耳。就政治层面角度来看,当时所谓”战狼外交”并非显学,新疆集中营也不为国际所知,世人对中共的戒心不如现在。

    回顾奥运会历史,今届北京奥运与1936年的柏林奥运有许多相似之处。今人或许难以理解象征和平的奥运怎会同意让希特勒(AdolfHitler)担任东道主;不过,当时柏林在1931年获得奥运主办权时,是在希特勒掌权前两年。虽然德国彼时已流露法西斯倾向,但其野心仍尚未被参透。

    事实上,希特勒起初极度反对柏林申办奥运,待上台后,他却意识到这或可作为彰显国威、凝聚国民向心力的盛会,于是一改原先态度,决定倾举国之力投入奥运。然而随着纳粹种种反人权暴行被外界揭露,欧美诸国才有如大梦初醒,正式研议抵制奥运会的可能性。

    希特勒统治下的柏林奥运

    由史蒂芬.霍普金斯(StephenHopkins)执导的《奔跑吧,人生》(Race)在2016年上映时,并未获得广泛褒奖,讨论度不算热烈,影评人塔莎.罗宾森(TashaRobinson)在她的影评中指称这部作品”与现实没有直接的连结”1。但现在北京冬奥引发的种种议论,却能与电影产生高度呼应,说明这部电影确实是生不逢时。

    虽然电影主角应是美国黑人田径选手杰西.欧文斯(JesseOwens)的人生成就,但焦点却不完全在运动竞技;白话一点说,电影反而聚焦在”参加奥运是否等同助纣为虐”。各界针对是否参与奥运盛会的盘算,才是电影核心。

    在故事前段,编导描写了杰西.欧文斯的发迹史,作为出身黑奴后代的贫民区小孩,因为其田径天份,而得以突破种族藩篱,以优异的短跑与跳远成绩力退白人对手,成功获取参加奥运会的门票。不过当时力主”雅利安人种优越性”的希特勒却因仇视犹太人、吉卜赛人、黑人等举措遭到外界诟病,但为了让奥运会得以顺利举办,希特勒最终仍然同意让犹太人等种族能够入境参赛。

    在片中由资深英国演员杰瑞米.艾朗(Jeremy Irons)饰演的美国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AveryBrundage)力主美国参赛,后来揭晓原因,才知布伦戴奇与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JosephGoebbels)有秘密协议。不过这段设计很可能是片方为了创造戏剧性的正邪对立而设计的桥段,没有任何史实足以佐证布伦戴奇真的直接遭到收买。

    现在以美国为背景的电影触碰到纳粹时代,都要把所有军民描写成对纳粹如何深恶痛绝。但现实是当时希特勒的支持者可谓遍布全球(甚至包括蒋介石);甚至是同样有反犹声浪的美国社会也有不少纳粹崇拜者,可不能用”部分激进派”一语带过。

    布伦戴奇本人也不例外,学者卡洛琳.马文(CarolynMarvin)在1982年的论文便指称布伦戴奇景仰希特勒复兴德国的壮举2。费时去解释布伦戴奇的动机与政治信仰可能模糊焦点,也难怪编导不愿正面处理,不如以”收买说”简单带过。

    也如同现任奥会主席巴赫(ThomasBach)对中共政权的百般护航,布伦戴奇也曾在1934年启程德国考察,为纳粹主办奥运背书。即便剥夺犹太人国籍等基本权利的《纽伦堡法案》在1935年9月通过,布伦戴奇仍成功在年底壮大”反抵制奥运”声势,在美国业余运动联盟的投票之中获得关键选票,确保了美国不抵制奥运的决策。

    从抵制到参赛:一个并非助纣为虐的理由

    在剧中,杰西.欧文斯曾经一度表明对参加奥运会的抵抗态度,这完全与史实相符,他的确曾在1935年11月表态,如果德国持续歧视政策,将会退出奥运竞赛。不过这个坚持维持不久,他在隔一个月便同意出席奥运。

    这个转念成了《奔跑吧,人生》编导有了编织的空间。杰西.欧文斯在剧中的确表现犹豫,只是一想到如果能凭借高超的表现扬威柏林,似乎也可以破除希特勒打造的雅利安神话,便决定放弃原本的坚持。不过杰西.欧文斯的决定却也使他在当时遭到非议,支持抵制奥运者批他自私自利,就连他的父母也对其决定不予苟同。

    虽然世界各国都有抵制呼声,但也都有所忌惮,最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抵制柏林奥运,49个国家的代表团齐聚柏林,成为当时最盛大的奥运会。深受纳粹重用的名导莱芬斯坦(LeniRiefenstahl)更为这届奥运会拍下纪录片《奥林匹亚》(Olympia,1938),成为影史标竿之作。莱芬斯坦也在《奔跑吧,人生》当中出现,然而她的形象并未被塑造成种族主义者,反而只是一个心思更纯粹、更着力在构筑影像美学的电影工作者。

    最后在奥运赛场上,杰西.欧文斯获得四面金牌肯定,传奇性地破除了希特勒打造的雅利安神话。不过,希特勒是不是真的选择无视他的成就、拒绝向他致意,却成了众说纷纭。在电影之中,希特勒不愿展现风度,在杰西.欧文斯夺牌之后立刻离场,但杰西.欧文斯本人在世时,却曾透露希特勒有向他致意,反而抱怨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D. Roosevelt)没有向他道贺。当然,这番言论不仅在当时和现代,都有违政治正确,为了避免节外生枝,电影也没有特别描绘。

    今人回想起柏林奥运时,多半聚焦在杰西.欧文斯等黑人运动员展现杰出能力”打脸”希特勒的成就,但希特勒本人是否真的如大家想像中在意却又是一回事,毕竟在纪录片《奥林匹亚》当中,也并未剪去杰西.欧文斯的片段。不过至少原本担忧不抵制等同为暴政背书的说法并未完全成立,反而另外找到了一个新的解释空间。

    “运动归运动,政治归政治”?

    在《奔跑吧,人生》之中,杰西.欧文斯与场上敌手、效力纳粹德国的卢兹.朗(LuzLong)建立了跨越语言与种族的深厚情谊,这段佳话也完全是出于史实。两个英雄间的惺惺相惜也证明了暴政统治之下的人民不该只是被化约为一个符号,而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三年后,德国入侵波兰,欧洲战云密布。卢兹.朗死在战场上,杰西.欧文斯也因故被取消比赛资格,生计陷入困难。始终如一的受益者是向来口头主张”运动归运动,政治归政治”的布伦戴奇,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长达20年(1952年至1972年)。

    在1960年,布伦戴奇同意实施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参加奥运,再次发表”体育不该沾染政治说”。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11名以色列代表团成员遭到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杀害,布伦戴奇在惨案发生后依然拒绝喊停奥运,又再次在声明之中对运动赛场被政治玷污感到痛心。

    然而,他的主张很快遭到扬弃,美国等64个过家集体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以回应苏联入侵阿富汗之举。但就现在角度看来,这个抵制行动没有成功,苏联举办奥运如常,反而自得其乐,打破的世界纪录更胜上一届。受害者却是苦练多年仍无法上台比试的运动员们——身为运动员,显然没有几个四年可以挥霍。

    杰西.欧文斯在当时曾向总统卡特(JimmyCarter)建言,坚决反对美国抵制奥运。当时他的意见未获重视,但现在却普遍认为他的见解不无道理,也成为现代西方世界的普遍共识。

    许多人或会质疑中国人权环境如此低落,参加奥运当然是为虎作伥,故不能理解为何世界各国只愿采取外交抵制(官员不出席),而不干脆索性禁止运动员出赛。其实只要透过《奔跑吧,人生》便能察知这个观念的形成,只是导演提供了两个视角供观者对照,市侩的布伦戴奇是为了巩固己身利益,杰西.欧文斯则是为了破除种族藩篱。与世界上许多事情一样,看似毫不相关的立场有时也能找到意外的交集。

    从布伦戴奇与欧文斯的言行来看,”运动归运动,政治归政治”一说看来既无理,却也不无道理,一切均看发声者(既得利益者或者运动员身分)的角色与立场。客观来说,运动赛事当然与政治密切相关,国家之于国家的竞赛尤然。奥运不是第一次陷入政治风波之中,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要真正根绝这类问题再次发生,或许便是将大型运动赛事通通移师到非专制的民主国家举办,肯定会大幅降低争议。然而偏偏这些”体坛政客”就是偏爱强人国家办比赛,因为一切效率高(没人敢罢工)、还有大笔贿赂(俄罗斯和卡达都靠贿赂争办世足赛成功)好谈。象征团结与和平的奥运会,早已经变成一个大到禁不起动摇的商业组织,可谈不上任何纯粹。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