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港媒:中国团队成功研发探测器 可监测20公里外潜艇

    中国学术研究显示一项新技术,可用于探测潜艇的螺旋桨产生的微弱电磁波。图为美军洛杉矶级快速攻击潜舰「奥克拉荷马市」号返回关岛基地。(美联社)

    南海局势相当复杂,多国舰艇都在当地海域活动,而最新消息指出,中国团队已经研发出一套探测器,经过在南海的测试,利用分析低频信号的方法,可以捕捉20公里外螺旋桨产生的微弱电磁波,成为潜艇探测的最新进展。

    港媒南华早报报导,中国学术期刊「振动与冲击」近日发表的一篇研究透露这项技术的进展,这项由上海交通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探测器(大约有一辆皮卡大小)在深海海底进行了测试,能够捕捉近20公里(12 英里)外旋转螺旋桨产生的微弱电磁波。

    研究者表示,这种新的潜水艇探测技术可以追踪最安静的潜艇,该技术在南海的测试中显示出了潜力。通过分析这些低频信号,有可能定位和追踪军事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报导强调这次技术所达到的探测范围比先前报导的范围大10倍左右,这意味着该技术可能使中国在日益激烈的水下军备竞赛中获得优势。而这个距离先前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潜艇发出的可侦测电磁信号在海水中传输不了那么远,但可以通过监测海底来从更远的地方探测到它们,这种技术以前从未用于探测潜艇。

    根据公开记录,先前探测到的潜艇最远距离为2.5公里以上,这也是由中国科学家实现的。

    对于新技术,上海的科学家通过使用探测器接收来自海底(而非海水)的信号来实现这一目标,潜水艇螺旋桨发出的一些电磁波向下传播到海底并沿着岩层传播。当船只移动时,螺旋桨大约每秒旋转一次,岩层中的极低频电磁波的强度以每公里约 0.173 分贝的速度减弱,这大约是海水中信号衰减率的 0.5%,这意味着海底的信号侦测范围比海水中的信号侦测范围要长得多。

    海洋地质学家长期以来一直使用这种方法来勘探海底石油天然气,但尚未用于监测潜艇。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蒋伟康表示:「虽然3公里的探测定位范围已经是一个重大突破,但距离远海目标探测定位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而新技术方法在海上试验中展示了巨大的潜力,甚至有可能将低频电磁信号的探测距离增加到「超过50公里」。

    换言之,这个距离相当于现代鱼雷摧毁目标的距离。

    蒋伟康和他的团队在论文中指出,使用这项技术的挑战在于海底螺旋桨的电磁辐射极为微弱。海底也含有大量来自自然或非军事来源的电磁噪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算法来检测复杂和开放环境中极其微弱的目标信号。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