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别再回「我懂」 掌握2种提问方法 重建良好沟通关系

    示意图。(取材自pexels.com@Afif Ramdhasuma)

    掌握两种提问方法

    接下来,我要介绍创建良好人际关系和信任关系的对话技巧。不同读者、不同对话情境下,每个人交谈的对象与内容也不尽相同,大家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技巧。

    首先要介绍的是提问技巧。

    问题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理解这两种问题的差异,并区分使用时机,即可有效掌控对话,也能够避免否定对方。

    关于这两种问题,直到十多年前,普遍认为「提问时应一律采用开放式问题」。但现在看法已经改变,认为适时发挥「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各自的优点,效果更好。我们看看这两种问题各自的特征。

    封闭式问题

    提问内容具体,对方几乎可以只用「是」或「否」回答。我方(提问方)说话的时间较长,对方(回答方)说话的时间较短。对方只需要选择「是」或「否」,非常容易回答,因此有助于创建心理安全感,却很难激发对方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开放式问题

    提问时不会举具体的范例,而是让对方自由回答。我方(提问方)说话的时间较短,对方(回答方)说话的时间较长。虽然对方的回答内容更自由,但心理负担也更大。不过,心理负担较大的另一个效果,是有助于对方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由此可见,这两种问题的效果正好相反。「开放式↓封闭式」法则

    以下介绍如何有效运用这两种问题。这个方法就是—先提出开放式问题,再换成封闭式问题,重问同一件事情。 这已经成为推销话术等领域的铁则。就像下面这个范例:

    自己:「关于刚才介绍的产品性能,您有什么感想?」(开放式问题)

    对方:「我觉得○○这个功能非常实用。」

    自己:「所以您对于刚才介绍的○○功能有好感,觉得很实用对吧?」(封闭式问题)

    像这样轮流使用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累积小小的肯定回答,是非常有效的推销手段。

    「先提出开放式问题,再换成封闭式问题,重问同一件事情」,这个技巧也能运用在上司与下属的对话中。

    举例来说,「你今天想聊什么事情?」这是开放式问题。

    下属回答完后,你再问:「你今天想聊○○是吗?」这是封闭式问题。

    有意识地区分使用这两种问题类型,清楚知道「自己现在向对方提出的是开放式问题,还是封闭式问题」,你会更容易管理对话的进行。

    下面再举个例子。

    下属工作上犯了错,这时候你说:「你觉得犯错没关系是不是!」这其实是封闭式问题,下属根本无从回答。 那么,换个问法如何?

    「你在○○事情上犯了错,有什么原因吗?」

    这是开放式问题,让对方有解释的机会。

    下属回答:「其实那位客户经常恶意投诉,这次的事情根本不是我的错。那位客户长期以来都是这样,所以我考虑这次交易后就不再合作。」像这样重要的资讯,也是经由提问才得以知道。

    想要加深彼此的关系,就不要穷追猛打,留一条后路给对方,让对方有解释的机会。

    此外,还有一种问法:「你从这次错误中学到了什么,可以怎么改进?」

    这是未来导向,促使对方思考改进方法的开放式问题。

    接着再告诉对方:「我们一起想想解决方案。」也能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好。

    与对方眼神交流的最佳时机

    不可以「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睛看」我在第三章提过,「对话时,非言语消息比言语消息更重要」。

    关于非言语消息,我还没谈到眼神交流的部分。大家应该常听人说「讲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吧? 真的是这样吗?先不论以前是怎样,但现在有很多人并不擅长与人面对面沟通。坦白说,如果你说话时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睛看,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不自在。「讲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这并没有错,但「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睛看,这就过头了。

    该怎么做才好呢?很简单,只要在「对方开口时」「对方断句时」「对方语毕时」,看一下对方的眼睛就够了。 对方只会记得他开始说话和说完时,你有没有看着他。所以,你可以在对方开口时,以及感觉话快说完时,看一下对方的眼睛。

    对方说话期间,断句时,也就是感觉语句中出现「句点」的时候,可以趁机应和一句「这样啊」,并看向对方的眼睛。如此一来,对方就不会产生「一直被盯着看」的压力,也不会觉得你「连看都不看自己一眼」。

    贸然说出「我懂」会被讨厌

    从「我懂」改成「我好像懂」

    和别人谈话时,你是否经常说出以下这种回应?「啊,我懂!」

    但你真的懂吗?还是,你只是基于自己的想像,就以为自己懂了呢?我也碰过这种情况。

    有一次,我收到一封咨询邮件,信中写道:「上司要我『说话有逻辑一点』,请问我该怎么做?」我险些反射性地回复:「我懂。」才写到一半,就连忙打住。

    接着,我脑中浮现这句话:「嗯?我真的懂吗?搞不好我根本不懂。」

    于是我回复对方:「这样啊。上司要你说话有逻辑一点,我好像懂。」我的意思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断定「我懂」,顶多表示「我好像懂」。因为你不是当事人,怎么想,都不可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感受。

    你是不是也经历过下面这样的对话?

    对方:「我看了○○这部电影,超感动的!」

    自己:「啊,我懂,我也很感动!」

    拜托,对方觉得感动的场景,和你觉得感动的场景可能完全不同。对方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让他对电影主角产生共鸣而感动不已,也可能是被某位演员的演技打动。你却自以为了解,便轻率地回应:「我懂。」对方可能会觉得:「呿,你明明什么都不懂。」

    因此,想要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别轻易说出「我懂」。建议采用以下的说法:

    「我好像懂。」「我大概懂一半。」「我好像明白你的意思。」「我大概理解八成左右。」

    不要把话说死,说自己完全明白。

    针对公开发表的数据或新闻报导等,表示「我懂」没问题,但对于他人的主观意见或情感,改说「我好像懂」,谈话会更顺利。 这听起来微不足道,不过,慎选自己说出口的一字一句,终能培养出不否定的习惯。

    《不否定的练习》(图片提供/圆神出版)

    (本文出自《不否定的练习》,联经出版/林健太郎,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纽约世界书局购书专线:718-445-2665转1)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