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学者分析,中国长期仰赖银行承担国企经营不善的后果,债券、贷款坏帐增加,即使中国央行日前推出政策,但为时已晚,效果恐不彰。同时,中国民间对于经济不振所带来的失业、社会不平等现况不满,恐将导向民族主义狂热。
国策研究院与陆委会14日举办「习近平主政下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态势」研讨会,邀请多名学者、专家与会讨论中国经济问题。
美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董事长程晓农指出,中国未来的最大危险在于其体制化的金融机构,中国政府控制每间银行,这套机制虽协助中国在1996年成功摆脱因国企经营不善衍生的经济困境,但中国对银行系统的全面控制,使得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不得不为大型国企提供资金,使得银行体系的风险增加。
更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如今更难摆脱阴霾在于对内刺激经济政策发行时机太晚,再加上经济发展长年聚焦在制造业,甚少提到刺激消费支出,对外又得面对美中贸易战、技术脱钩问题,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台新金控首席经济学家暨永续长李镇宇表示,中国经济危机必须回溯至改革开放期间,邓小平时期的第6个五年计划,文档仅有一页讨论如何刺激消费支出,其余一百多页聚焦促进工业、科技发展,而习近平任内还是致力打造半导体行业,也甚少着墨消费支出。
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院长韩硕熙提到,中国央行刺激政策措施发行时机太晚,难以有效处理危机,且中国现在面临环境退化、社会不平等加剧等问题,再加上美国对中国贸易制裁,美国还要求外国公司转让技术以换取市场准入,对中国「技术脱钩」问题,更是让中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经济持续不振,有学者观察到中国民间对经济的不满增长,抗议活动增加,但也要注意年轻一代展现的社会动荡,可能会被扭转为对民族主义的狂热。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志柔表示,中国经济下滑导致失业和社会不平等,民间对经济的不满日益增长,社会动荡增加。陈志柔的研究团队过去1年从中国抖音平台收集3万6000个抗议活动影片,这些抗议主要反映经济诉求、房地产纠纷、劳工权利等社会问题。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左正东则从另个角度观察到,中国年轻一代的社会动荡反映出两个层面,年轻人不满可能会造成政治不稳定,但中国可能且确实能把这股不满导向对民族主义的狂热;且经济下滑的同时,年轻人更渴望找到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可能会更遵从政府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