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于2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有关嫦娥六号月球样本的最新研究成果,表示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约28亿年前发生了反弹,存在相对活跃的月球磁场「发电机」,与先前科学界认为的月球磁场在约31亿年前急剧下降且一直处于低能量状态不同,并指这是人类首次揭示「月背古磁场」消息。
据央视新闻,中国科学院表示,这项研究成果是人类首次揭示月背古磁场消息,为认识月球磁场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锚点,进而为月球磁场「发电机」时空演化和驱动机制提供了关键约束。
研究指出,地球液态外核导电流体的运动如同一个「发电机」,其产生的磁场像保护伞一样包裹着地球,屏蔽宇宙射线,保护地球的大气和水等宜居要素,形成适合生命繁衍的环境。而月球也曾有过与地球类似的磁场「发电机」,但卫星观测和月表实测结果都显示,现今月球已经没有全球偶极磁场。
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朱日祥和副研究员蔡书慧等,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对获批的4颗毫米级玄武岩岩屑样品展开了磁学研究,结果显示,样品记录的古磁场强度约为5微特到21微特(中位数约13微特)。
中国科学院指,这与先前研究认为,月球「发电机」强度在31亿年前急剧下降之后可能一直处于低能量状态不同,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的古磁场强度结果揭示,月球磁场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反弹,指示月球「发电机」在早期急剧下降后可能会重新启动,原因可能是「发电机」主要能量来源改变或初始驱动机制再次增强等。
央视新闻报导,「自然」审查者指出,该份论文报告了月球古磁场在Apollo和Luna采样未涉及的独特时间和地点的测量结果,填补了月球古磁场记录的空白,并首次提供了来自月球背面的古磁场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