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昆曲结缘是在2010年的冬天,我初次去看「海外昆曲社」演出。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观赏昆曲表演;此前在中国时,虽也对戏曲很感兴趣,可是只有机会看到京剧演出和电视上的昆曲演出。之后看了曲社的几次公演,昆曲婉转的唱腔,生动的表演,优美的戏文,都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也因此加入了昆曲社。加入曲社后,结识了许多喜欢昆曲的朋友们,更幸运的是遇到了史洁华老师。
看了史老师的表演,我马上被史老师在舞台上的表演打动了。当时我对昆曲了解不多,只觉得史老师曲子唱得十分感人,塑造的每个形象都很生动,甚至连不同的人物演唱和走路的方式都很不同。当时我就决心开始跟史老师学习昆曲。
我跟史老师学的第一出戏是「思凡」。
思凡的情节比较简单,就是小尼姑春心萌动,最终逃下山,过着常人生活的故事。没想到这出我以为简单的戏,居然学了一年多的时间。当时觉得自己和史老师都下了很多心血,老师也帮我加入了很多表达情绪的动作,自认一切已经相当完备。但是现在过了几年,也学了更多角色,回头看看当时的录像,觉的自己那时只是学习了一些最基本的动作。大概昆曲就是这样一个内涵丰富,可以让人不断学习和充实的艺术。
开始学戏之前,直觉已经告诉我学习昆曲一定很难的,但是随着真的深入学习后,才体会到昆曲的奥妙。跟史老师学戏,是先坐在一起拍曲,学会掌握曲子的唱腔,然后一招一式的学习动作,但谁知这只是一个开头。史老师会在这个基础上帮我一遍一遍的打磨动作和表演,第一层动作和情绪做到大概之后,史老师一般会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比如说,史老师不止一次提到,昆曲的动作都是非常圆的和细腻的,不论是身体、手势,还是唱腔,都要符合这个感觉。这个过程中,我的进步是很慢的,多亏史老师的耐心,我才能坚持学习下去。
我学的第二折和第三折戏是「潘金莲」这个戏里的「挑帘」和「戏叔」。
「挑帘」是潘金莲受到了武松拒绝之后灰心丧气,遇到了西门庆的故事。这出戏有比较多的念白和表演,同时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人物。这出戏的西门庆是小花脸,是蔡青霖老师的行当,我也十分荣幸蔡老师能够愿意陪我演出,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的机会。不仅如此,每次我去史老师家里学这出戏的时候,蔡老师经常在在旁边给一些意见,并经常陪我排练这出戏,在这些练习中,蔡老师精采的演出也是让我对这出戏有了体会。
「戏叔」这出戏学习的过程也是类似,我和饰演武松的马思友,几乎每周日都会去史老师、蔡老师家中一起学习,我们去年在昆曲社内部汇报演出时,在刚学会准备还不充分的情况下曾经演出过一次,在那以后,又经过两位老师近一年的指导和打磨,我们在2024年4月和11月纪念海外昆曲社成立30周年分别参加了演出。能参加这次纪念演出,同时演出期间也得到了昆曲社其他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帮助,这也让我觉得我们觉得十分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