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余派小组是一个汇聚了不同背景与故事的团体,但所有成员都有着对京剧的共同热爱。他们用行动证明,传统文化的价值并非局限于历史,而是在现代依然可以找到共鸣。这些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纽约余派小组的灵魂。
★李大伟 纽约余派推动者
作为纽约余派小组的推动者,李大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却从未因工作忙碌而减少对余派艺术的热情。他回忆起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常常一边驾车上班,一边聆听余派唱段,京剧中喜怒哀乐的情感释放让他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平衡。这份热爱驱使他不仅投入资金支持小组的活动,还亲自拜访海内外余派名师,希望为这门艺术在异国他乡寻找新的生命。他总笑称自己是「交学费的小学生」,但实际上,他是小组的灵魂人物,通过「活余」理念将传统艺术转化为一种文化责任。
★翁思再 结合学术与实践
小组成员翁思再教授,对余派艺术的学术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余派的内核不仅在于临摹经典,更在于创新。他曾提到「沙桥饯别」这样的整本剧目如何在忠于余叔岩精神的基础上被重新创作,让传统艺术在当代找到新方向。他以「活余」精神为内核,将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使纽约余派小组成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平台。
★凌珂 艺术道路不断精进
中国著名余派老生演员凌珂则将他对艺术的热爱,与票友们的启发紧密结合。他曾提到天津南薰社的票友如何让他反思基本功的重要性。「连票友都能唱好靠戏,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这种不断追求进步的态度,让他在余派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精进。他形容余派是一门能够「滋养人」的艺术,这份感悟不仅源于专业舞台,更来自与纽约余派小组的深厚链接。
★李泽昕 14岁起学习京剧
而李泽昕的故事则更为亲切。他从14岁开始学习京剧,因母亲的影响选择了老生行当。白天是平面设计师,晚上则沉浸在余派艺术的排练中。他坦言,每次与乐队老师一遍遍对唱的过程,既是挑战,也是成长。「余派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了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力量。」李泽昕的热爱,让他成为小组中最年轻却最投入的一员。
★李海龙 琴声精准传神
京胡名家李海龙则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音乐灵魂。他的琴声曾为无数京剧演出增色,对纽约余派小组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出版的「韵味」一书成为京胡学习者的重要参考,而在每一次小组演出中,他的琴声精准传神,为余派的唱腔注入灵魂。
这些成员的故事仿佛一出多角色的戏剧,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背景与经历,共同在纽约这片土地上搭建起一座属于余派的文化舞台。从李大伟的初心,到翁思再的学术追求,从凌珂的专业精进,到李泽昕的年轻热情,再到李海龙的音韵支持,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为余派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当代的滋养与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