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24年A股上市公司已公告的理财产品数据,去年上市公司认购产品规模较上年同期减少约53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72.2亿美元),创下近五年新低。在理财产品偏好上,减少对存款类产品的配置,转向收益率相对较高、流动性更好的低风险产品,例如银行理财和国债逆回购。业内认为这与公司经营压力增加,再融资难度高有关。
券商中国引述Wind统计报导,2024年内已披露购买理财动作和规模的上市公司共1,146家,合计认购各类理财产品约人民币9,156亿元,对比2023年末在相同口径下统计的规模,下降了527.47亿元,降幅5.45%。从趋势上看,已披露的认购理财规模自2022年末以来连续两年下降。
不过,虽然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司数量基本持平,但购买理财产品的总量达到了15,220档,年增4%,较上年同期更趋多元。
造成前述现象,与几个原因有关:一方面,Wind数据也显示,截至2025年1月11日,已有5387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第3季报,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年减0.84%和0.61%,若剔除金融企业和「两桶油」(指中石油、中石化),A股已披露财报的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7.55%。显示经营压力导致上市公司理财规模缩水。
另一方面,去年A股上市公司公告称「踩雷」,信托理财产品未能全部兑付现象很多。前些年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往往和房地产关联度较高,也更倾向于信托、高收益债券等。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等领域的风险暴露,近年理财产品出现的爆雷事件提升上市公司安全意识,并强调风险控制。
具体来看,A股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理财类型还是以存款产品为主。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认购存款类产品的规模为人民币7,257亿元,较2023年末同期披露的规模年减约7.95%。从结构上看,截至2024年末,存款类产品占总理财规模的比例为79.3%,较2023年同期下降了2.1个百分点。虽然存款为大宗,但规模显著下降。
业内人士分析,银行存款利率下降和监管对银行「高息揽储」和「手工补息」行为的干预,导致存款类产品对上市公司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
另个显著趋势是,2024年逆回购产品的认购规模达136.93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一倍多,增幅达117.68%。主因在于国债逆回购具有低风险、收益相对稳定、投资期限灵活多样,以及操作简便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