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霸凌事件自去年底引发台湾人关注,不少上班族均有类似经历,成为另类「MeToo」风潮。董氏基金会引据国外研究指出,在不重视员工心理健康的公司工作的全职员工,罹患忧郁症的风险增加3倍,除了受害者,霸凌行为对施暴者、目击者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常见的霸凌行为包括揶揄嘲笑、言语恐吓、咆哮、贬低羞辱或孤立等,职场霸凌会造成身心方面的伤害,被霸凌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自责、失眠,且容易有较多负面情绪与想法,进而影响工作表现及日常生活。董氏基金会引述一篇2021年6月发表于《英国医学期刊》的研究指出,在不重视员工心理健康的公司工作的全职员工,罹患忧郁症的风险增加3倍。
主导该研究的是南澳大学的心理社会安全气候观测平台,研究对象为1084名有全职工作的澳洲人,来自广泛的职业和行业,61%为男性,平均年龄47岁。研究结果发现,虽然长时间工作是死于心血管疾病或中风的危险因子,但不良的管理方式也会增加忧郁症的风险,即便热情和忠诚的员工受到重视,但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导致忧郁,若工作场所很少关注男性员工的心理健康,他们也更有可能变得忧郁。另一篇发表在《欧洲工作与组织心理学期刊》的论文指出,工作单位中的霸凌行为不仅伤害受害者,对施暴者和目睹霸凌行为的团队成员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卫福部嘉南疗养院临床心理师杜家兴表示,遇到霸凌时可能会有些不知所措,首先可先厘清自己遭受哪些霸凌行为,其次立刻向值得信任的人倾诉,获得支持及建议,接着详细记录下每次霸凌发生的状况,最后了解相关资源,如职场内部的申诉管道、人资部门或寻找外部专业机构,包括心理咨询或法律援助。被霸凌的员工寻求协助后,可考虑转职到更健康的工作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创建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并落实自我照顾并保持正向思维,专注于未来的可能性,而非过去的伤痛。
杜家兴提醒,职场上男性员工的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视,在社会中常被期待要坚强、压抑情绪,难以表达自己的压力及向外求助,转而由行为变化、身体症状、逃避工作等方式应对压力,因此担任主管阶层者应以尊重和同理的态度倾听他们的困扰,避免批判或轻视,并鼓励他们创建健康的休闲活动或兴趣,培养舒压方式,提升心理健康。
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指出,看到同事正遭受到职场霸凌,想协助但害怕不敢正面挺身而出,可以先默默收集证据,像录音或条列式记录霸凌行为,当事件被揭发时可出面作证。如在开会的场合同事被严重斥责或无礼怒斥,可当下提出其他议题或想法转移被怒斥的焦点,再者写匿名检举信来遏止霸凌的行为,寄一次后没什么回应,不妨多寄几次,检举信仍有一定的作用。
除了实际的协助措施,更重要的是给予被霸凌者支持、陪伴与倾听等行为。叶雅馨说,霸凌行为跟霸凌者的个性、不尊重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如在职场上发生霸凌行为往往来自上对下关系,企业组织应预防霸凌行为,像列入工作准则、对员工多点包容、允许可能犯错、避免指责文化,可多聆听员工不同的意见,甚至设立申诉专线提供举报。
叶雅馨提醒,职场霸凌不仅造成员工身心不适,还会影响工作的成本或效益,被霸凌者的一些行为表现,像缺勤、投入度低、压力休假、生产力低或工作达成率低,应适时给予协助措施,因此企业主追求成本效益的同时宜将员工的心理健康视为首要任务,创造一个正向与友善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