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60岁女性黄素云过去是一名家庭照顾者,照顾年迈父母、婆婆以及罹癌的单身兄长,为了纾解长照压力,她在社区担任绿色照顾讲师,不拿薪水,只赚时数,再用来交换自己喜欢的服务,例如专业修眉及按摩,这种换工方式称为「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不是新概念,把服务他人的时数存起来,换取他人的服务,最早是70年代日本的家庭主妇水岛照子发起,30年前引进台湾却推动困难,不过,最近几年陆续在台湾多个社区发酵,长期在社区运行时间银行计划的刘宏钰说,过去的失败来自于民众只存不领,如今的活络则是台湾社会愈来愈长寿,照顾产业缺工,志工人数逐渐缩减及老化,有实质上的需求。
花艺课学费 时数支付
刘宏钰是嘉义县紫藤妇幼关怀协会创会理事长,也是森呼吸生活馆创办人,这是全台第一家以时间银行方式经营的咖啡店,位于嘉义县大林镇,工作人员皆采换工运作。采访这日,森呼吸生活馆正在举办花艺课,同样的,老师不收学费,而是把授课时数存起来,学生则是支付自己保存的时数,「一小时换一小时,简单来说,时间银行就是互助换工」。
农业社会本来就有互助的传统,过去时间银行在台湾做不起来,刘宏钰从文化层面分析,主要受限于公平性,民众太在乎时数的对价关系,专业人士跟计时人员的时薪可能相差数倍以上,认为不等值,然而,换工之所以称为时间银行,是因为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公平的,在此基准上,都可以在机制里获得所需。像黄素云的例子,家庭照顾者加入时间银行获得成就感,帮助她释放长照工作的负能量,还增加人际链接,例如为新住民吴美玲整理花园。
新住民换工 链接在地
「我换到很棒的绿手指服务。」45岁的吴美玲来自中国大陆,跟夫婿住在大林镇,经营一间美容工作室,花艺课这天,她带着今年大四的儿子,在现场提供免费修眉服务,吴美玲是3、4年前经客户介绍加入时间银行,以修眉和肩颈按摩存时间,不但认识更多镇上的人,在地链接更深,还换到黄素云的园艺专业,家里原本濒死的植栽焕然一新,她认为时间银行就是「我的强项换取别人的强项」。
刘宏钰说,换工的价值是换,而不是价格。曾有一名家庭照顾者,4个女儿都住外地,先生病逝后感到人生已经崩塌,刚开始不愿意参加时间银行,觉得自己没有任何值得交换的专长,后来发现很多年轻人不会做菜,她就在社区聚餐时掌厨来存时间,再把保存的时间拿来换取自己喜欢的课程或活动。
长者接电话 乐在付出
也有8、90岁的爷奶帮社区做手工皂、聚餐时协助摆碗筷,或是在森呼吸生活馆帮忙接电话,都可以兑换时数,因为他们在别人没空时付出自己的时间,「就像沙漠里的一瓶水,比黄金还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