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封面故事/袁家淦书写家族故事 袁世凯后代想看中文版

    袁世凯的孙女袁家淦于2020年出版的英文本《袁氏史记:袁世凯的家族》一书,收到来自中国的袁氏家人和读者询问「何时有中文本」?(记者何卓贤/摄影)

    纽约市立大学李曼学院(Lehman College)图书馆前教授袁家淦花了多年的时间、太多的力气,完成了英文本袁世家族故事,印量不多,来自中国的消息问「何时有中文本」?中国国内家族后代和读者想看这本书里如何写袁世凯。袁家淦正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孙女。

    袁世凯有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袁家淦是袁世凯的第八个儿子袁克轸的女儿。从2008年开始,她和纽约市立大学勃鲁克学院(Baruch College)图书馆家谱学专家贺筱岳教授合作,决定写一本独特的袁世凯家族史。其间,她们曾三次走访大陆和台湾的袁氏后人,于2019年写完书稿。2020年底,她们合著的《袁氏史记:袁世凯的家族》一书问世。

    袁世凯的孙女袁家淦于2020年出版的英文本《袁氏史记:袁世凯的家族》一书,收到来自中国的袁氏家人和读者询问「何时有中文本」?(记者何卓贤/摄影)

    她表示,由于政治等原因,袁氏家族长辈都不愿谈论家务,「连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她说,她不愿看着一个曾经辉煌盛大的家族就这样慢慢消失,故决定要切实研究,写出传记,让袁家后代能够了解自己的祖先。「我也想藉一个大家族的盛衰,反映出上世纪那些混乱、战争、政权交替的年代对人民的影响。」

    大胆想法 有支持有反对

    2008年10月,袁家淦曾在「世界日报」纽约版上发出呼唤,希望能与袁世凯的其他海外后人取得联系,共同编写袁氏族谱。她的呼唤得到回应,「一位住在美国的后辈打电话给我,一开口就喊我奶奶,让我很高兴」。原来没有来往的亲戚也互通了资讯。

    除了认亲的电话外,她还收到一封反对写袁氏家谱的来信。来信者反问:「袁世凯丧权辱国,为何要写袁世凯家谱?」袁家淦表示,写家谱不是为了袁世凯翻案,而是记录家族内部的事情,为世人留下纪录。

    她说,袁世凯的17个儿子,生下22个儿子和25个女儿。「现在其直系子孙约有千人,多数居住在中国大陆,少数分布在海外,如香港、澳门、台湾、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因此,她想把这些海外亲戚链接在一起。

    袁世凯与儿女合影。(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贺筱岳教授是袁家淦写家谱的鼓动者之一。这位家谱学专家说,编写家谱可以让人知道自己的来历,对许多学术研究都有帮助。她认为,袁世凯家族是独特的,「像这样的政治背景和关系复杂的大家族在中国没有第二家」。而且,袁家人自己研究自己的家族史更具意义。

    耗时12年 才完成这本书

    袁家淦说,纽约市立大学对教师的学术研究很支持。她和贺筱岳分别申请资助,都获得资金支持。于是,他们分别在2008、2011和 2014年三次到大陆和台湾收集数据,去过的城市包括天津、河南项城、郑州、洛阳、合肥、上海、杭州、广州及台北等地。她说,如果没有贺筱岳的帮助,她也做不成这本书。「那时,我一个人也不敢回大陆。」

    该书拖延十几年才完成是因为寻找袁家后裔很费时。「我们每去一次中国,都有新的数据。」她是,袁家族人在河南项城约有上千人。这包括所有袁姓人,不只是袁世凯直系后裔,也包括上代与袁世凯家族有亲属关系的袁姓人。袁世凯直系后裔大多住在天津,其他分散在上海、合肥、广州、澳门、台湾等地,但人数不多,总共大概「有一、两百人」。

    袁世凯肖像照,摄于1915年。(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她说,在中国时,她们共访问了十几位袁世凯的后人,几乎每家都经过从富至贫和地位下沉的遭遇。在文革时,袁氏后人每家都被抄家、迫害、流放偏远乡下。 「令我最佩服的是,他们多数都很坚强,能忍受不平的待遇,支撑到文革以后获得平反。倒下的只有一两个人。」

    目前,在中国的袁世凯后人都生活得不错,平反后获得房屋津贴,失去工作都能复职;他们的子女也都长大成人,读过大学,找到正式工作,可以说是「苦尽甘来」。「在我的印象中,他们觉得现在政策还是公正的,也很感谢政府的宽大公平。」

    她说,书稿从2009年开撰写,以后因为工作繁忙而断断续续。 2015年,她退休后才开始专心写作,半年后完成。「我修正后交给贺教授,她也用了很长时间记叙口述历史、编改书目等。贺教授研究口述历史多年,所以很重视口述历史。」书中主要内容是用论文方式写成,包括历史事件、人物生平等;她说,其中的口述历史只是重要附加文档,用个人亲述经验来印证论文的真实性。

    该书序言作者之一、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李又宁博士表示,袁世凯的事迹见于许多记载,然其家族及后人,却罕见研究。此书的两位作者不辞辛苦,用时数年,东西寻访袁氏后人,记其事略,编集成为此书,可视为家谱或族谱之一种。袁氏既为近代大族,他的族人与后人以及家族史研究者,当喜见此书并参考其中数据。

    袁氏族人 踊跃提供史料

    袁家淦说,她父亲早逝,母亲很早离开袁家,与袁家人没有瓜葛。此前,她对去中国收集数据心里没底,担心袁氏族人不认她。她没有想到,当地有关机构很支持,族人也愿意帮忙。 「我们去看他们时,每家都对我亲切异常,待我像亲生女儿、姊妹一样,令我十分感动。」

    袁世凯家族起家于河南项城。于是,她和贺筱岳一起先去河南项城。她们到河南省博物馆查阅数据,到袁家祠堂收集数据,到袁寨参观访问,家乡人都欢迎。 「许多人从老家赶来,来看我们。」接着,她们又去了天津采访袁氏族人。她说,对她帮助最大的是她的表哥。 「表哥带着我们一家人走访。」因为有袁家人在外地,表哥告知他们先去上海,然后去安徽合肥。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各国驻华使节觐见合影。(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贺筱岳也有这样的感觉。她说,在去中国之前,她曾经想像,袁家人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应该不想谈论这段历史。但让她吃惊的是,听说她们要来采访,许多袁氏后人积极提供帮助,「多以袁世凯的后人为荣」。

    当时,和袁家淦同辈的袁家懋已经中风,但是他不想放弃这个机会,让自己的太太讲述自己的遭遇。袁家林已经去世,他的遗孀张文桢代为讲述。她的感觉是,尽管外边对袁世凯持否定态度,但袁家人却不这么认为。

    她说,袁寨是袁氏的发源地,袁氏家族在当地影响很大,当地政府也把袁世凯当作招牌。袁氏族人对他们的来访很是热情。乡政府把他们的访问看成一件大事。 「他们开来一辆大卡车,拉来很多袁氏后人来欢迎我们。」她说,乡政府接待也很好,「早晨起来就给我们喝茅台酒」。

    后来,她们参观袁世凯的墓地、河南省博物馆时,都有专人陪同。 「有的人更热情,要和我们合照。」她感觉,留在中国的袁氏家族的宗族意识很强。在美国,袁氏后人也常聚会,保持家族联系。

    袁世凯于1915年,着传统袍服祭祀祭天。(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书籍出版 中国热美国冷

    袁家淦说,该书由专门出版历史书籍的德威美隆出版商(Edwin Mellen Press)出版和发行,语言是英文。「这本书用英语写成,是想让美国的袁家人能够看得懂。」纽约的袁氏后裔包括袁世凯第八子、第11子、第14女和袁世凯堂弟的后裔。后来,许多袁世凯后裔来到美国。她估计,纽约的袁世凯后人约有二、三十人。

    1916年袁世凯葬礼。(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她说,她的儿子在美国出生长大,不会一点中文;「我对他讲过无数遍我的家族史,他没有一点兴趣。」儿子学的是金融,他要赚钱。目前,她就向孙子讲述自己的家史,但孙子太小,根本不知道她说什么。 「我写了这本书,就是留个纪录,将来他们能够看到。」

    她的儿媳妇是美国出生的韩国人。 「有一天,儿子打电话回家,问我袁世凯的情况。」她告诉儿子,袁世凯曾经在朝鲜驻军,帮助朝鲜国王复位。但是,儿媳是学MBA的,对东亚历史也不了解;而且,儿媳的父母是商人,也不知道袁世凯是谁。

    袁世凯驻朝鲜时期的照片。(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她说,她把书籍出版的事告诉国内,引起反响;当年农历腊月24日,她收到中国侄儿袁晓林的电子邮件。袁晓林在信中说,新书资讯的阅读量却很高。项城袁氏网点击、阅读量达数千人,袁氏宗亲网点击、阅读量也逾千,而其他网站点击、阅读量未计算在内。

    袁晓林还在信中说到该书翻译成中文一事。 「确实很多人都很关心中文译文,项城博物馆高馆长昨天来我家,问能不能给博物馆一本?文史专家徐如芳主席也想要一本。」袁家淦此前曾说过,「把书译成稿件,翻印数份,放在项城图书馆,用借书方式借阅给人。」

    口述历史 录音写成文本

    贺筱岳说,大学图书馆员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我的研究领域是家谱学」。这本书是她写作的第四本书籍。她说,如何记录家族历史,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她说,做家族史比较复杂,因为要求数据完整。

    袁世凯军装照。(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她们把录音设备放在采访对象身上,让采访对象感觉不到录音。 「那时候,iPhone还没有出来。」当时,录音设备都很大,她们就买了一个小的录音设备MP3,把每个采访对象的讲话都录下来。录音后,再把录音写成文本。 「我们根据录音写出文本稿,基本上一字不改。」但是,若是前后内容不符,日期不对,她们还要查阅其他数据,修改错误。

    她说,她和袁家淦教授正好互补。袁家淦教授在香港读完高中,在美国读了大学,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图书馆和亚裔史硕士,「英文很好」。她自己在台湾读完大学,然后来美国读图书馆学硕士,熟悉书籍编目。 「袁教授写作了与家族有关的内容,我做了另外部分。」

    袁家淦说,这本书除了英文外,书中有些内容是中文的。这些都是采访袁氏后人的记录,需要保留。她透露,如果可以争取中译版权和找到好的译者,她们是要出中文译本的。 「不过,出中文版需要经过这家出版社的同意。」

    清末的袁世凯。(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