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隐蔽人格」具吸引力却会伤人

    隐蔽人格是怎样吸引我们?又是如何伤害我们的?示意图,非新闻当事者。(取材自pexels.com@Hamann La)

    在短期择偶关系中,或者在关系创建初期,人们往往展现出隐蔽人格中颇具吸引力的一面,给人留下「有能力、有魅力、好交际」的良好印象。只有当人际交互加深时,他们行为中的缺陷才会逐渐展现出来。

    对于这些人受欢迎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function (src, width) { if (window.screen.width > width) { const 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tag.onload = function () { this.setAttribute(‘loaded’, ”) } tag.async = true tag.src = src const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tag, s) } })(“https://player.gliacloud.com/player/adgeek_worldjournal_desktop”, 600)

    (function (src, width) { if (window.screen.width <= width) { const 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tag.onload = function () { this.setAttribute('loaded', '') } tag.async = true tag.src = src const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tag, s) } })("https://player.gliacloud.com/player/adgeek_worldjournal_mobile", 600)

    他们普遍比较会宣传和经营自己,在公众场合中会表现出明显的自我炫耀行为。比如,他们可能会把最近在做的一些医疗方面的投资、获得了某某知名医院和医药公司的青睐与认可这些事挂在嘴边。

    与此同时,夸大其词也是他们言谈之间的明显特点。比如对于「医疗投资的成果」,他们可能会夸张地将其描述为「投资重组之后的上市规划」。虽然不排除真实的可能性,但他们会基于现实情况,着力在细节方面进行夸张化描述。

    此外,除了对事情的夸大,他们还擅长对自己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行一些宣传。比如他们会给自己设置一个将医疗投资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的形象,强调自己致力于对身边微型企业的扶持、对一些有上进心的年轻人的资助,以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等等。他们的目的是获得身边人更多的认可,同时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当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周期短、速度快,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澈底了解另一个人。这为人们隐藏部分人格特性,只展现自己有魅力的一面提供了机会。有些人会在有限的社交场合中,有效地进行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通过管理自己的行为、言语、外貌等外在表现,来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目的是创建并维持自己完美的人设。因此,会出现很多「有意为之」的行为。他们尤其擅长利用心理学中的「初始效应」(Primary Effect,又译为首因效应),注重自己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不管在什么场合,我们对他人创建并形成的第一印象都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愈来愈快,我们平日都很忙碌,无法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一个人。这种时候,初始效应就会更加突出。

    违背传统的越轨行为对一些人极具吸引力。在隐蔽人格的影响下,有些人很擅长做出那种我行我素、挑战传统道德和权威的行为。这种行事风格展现出来的挑战性和新鲜感,会对大众进行巨大的心理补偿。在社会主流文化更强调一致性的压力之下,人们往往倾向于做出从众行为。

    而这种具有反叛精神的越轨行为,极容易吸引那些由于外部道德约束和其他条件限制而不得不压抑的人,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年轻女性。这也为「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提供了依据。当然,这个「坏」的程度并非毫无限制,一旦超出了个体的承受极限,比如出现了明显的攻击或反社会行为,就会直接导致关系破裂。

    待一段关系进入中、后期,隐蔽人格对关系的危害就会慢慢浮现。

    学者英戈.泽特勒(Ingo Zettler)与同事们在二○一八年和二○二一年发表了两篇文章,来证实隐蔽人格的内核特征,并将其命名为「暗黑因素群」。其中的一些典型表现如下:

    ● 利己主义(egoism)

    这些人普遍过度关注自己,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导向。无论是通过文本进行交流,还是在面对面的言语沟通中,他们以「我」为开头或主语的占比极大。

    同时,他们极度关注私利,为了个人利益可以轻易地牺牲他人,甚至会去伤害他人。在他们眼中,凡事首先要为自己考虑,即便这样做可能会对别人造成麻烦。「如果不走捷径,很难成为人上人」是他们的人生格言。此外,他们极度重视自身享乐,在他们眼中,谋取利益最终就是要为自己带来快乐。

    ● 道德解离(moral disengagement)

    这些人的道德感普遍不高。别人眼中的伤害行为(拍打、推人,甚至是恶语相向),在他们看来只是在开玩笑。他们很少会因为破坏某件物品或动手打人而感到自责或愧疚,而是往往把这些粗鲁的行为归因于恶劣的环境。在极端情境下,他们甚至认为有些人应该像动物一样被对待,而殴打只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教训。他们可以随意地为自己的行为找到自认为正当的理由。

    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在道德解离的心理之下,霸凌行为和「酸民」随处可见。

    ● 心理赋权(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

    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并且完全有资格比别人得到更多:因为自己比别人都要优秀,所以配得上更好的待遇。他们很难听进别人的话,甚至认为自己优于身边的所有人。亲密伴侣在与他们相处时,经常会感受到他们的「高高在上」。他们的言下之意就是:你我不在一个层级和段位上,你甚至都没有评价我的资格。

    类似情况在影视剧中也比较常见,比如男主角会通过敲桌子的方式跟女主角沟通。

    ● 自利(self-interest)

    他们拚命追求那些具有社会价值的收益,比如物质财富、社会地位、他人的认可、学术或职业成就。他们需要确保所有人都知晓自己的成功。在和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感受到他们在刻意强调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足够的社会权力和控制感会让他们感到心安和满足。他人的认可会不断地为他们提供前进的动力,同时也会让他们变得愈来愈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可能会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极端的控制行为和支配感,希望成为关系中「做决定的人」。

    ● 恶意满满(spitefulness)

    这是一种行为偏好,一种会伤害他人,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的偏好,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伤害可能来自各个领域,既有可能是社会舆论、经济财务、身心健康,也有可能是日常琐事,比如只是一个「不方便」,两个人就站在门口互不相让,最后谁也过不去。他们单纯就是为了看别人受到惩罚,哪怕在过程中会伤害到自己也在所不惜。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毁灭性人格。

    《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宝瓶文化/提供)

    (本文出自《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宝瓶文化/于悦,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