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献间流转(组图)
发布 : 2024-12-28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梁硕恩的作品《关于一座城市的三种沉思:蹲计划/香港(于亚洲艺术文献库)》以文献为底本,将其重制为一对镜面亚克力胶板,创造出人与书海的无限回廊。(苏智鑫摄)
文献库的主力柱被Gala Porras-Kim以反光银色压纹贴纸化为《一本有关被销?艺术品的图录》,反射不同书影。(苏智鑫摄)
窗上看似与文献无关的地质风景,对Merve Unsal的《风景文件》而言,隐喻?不同文献间流转的重重时间线。(苏智鑫摄)
朱荣记:1959年于上环开业至今的朱荣记,默默在城市的一角见证都市变迁。在鸡公碗、??砂煲、痰罐等曾经的日常事物从生活中退场后,朱荣记作为少数仍旧售卖传统杂货的老店,慢慢成为了一座承载?香港人「物质记忆」的博物馆,用细小事物留住一个旧香港。(朱荣记fb图片)地址:上环水坑口街26号地下
有记合:作为香港硕果仅存的战前直角转角唐楼,位于皇后大道西的「有记合」已被列为三级历史建筑,地铺如今进驻了「壹合」社区共享空间,定期举办有关上环历史、社区的文化活动。(壹合官网图片)地址:上环皇后大道西1号
源兴香料:位于文武庙旁的百年老店源兴香料,自1912年起售卖各式中西香料,也会自家调制印度奶茶、卤水等香料包,住家厨神不容错过。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店外总有可爱的猫店长长期驻守。(源兴香料ig图片)地址:上环东街19号地下
时间该如何丈量?文献中的历史可以如何重新想像?致力推动研究艺术及艺术史的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下称AAA),现正将Merve Unsal、梁硕恩、Gala Porras-Kim和李永财4名艺术家历时半年的对话,转化为「无时无刻」展览,以时间的概念为线,讨论文献的「后生命」(after-life)。一探这个充满厚度的档案空间之馀,正好可到上环走一趟,在满满老香港的风情中再思考历史。
文:锺卓言
主题锚定「文献时间」
不同于由策展人单方面向艺术家委托作品的常见做法,「无时无刻」策展人之一Ozge Ersoy表示,这次更像是向艺术家发出共同构想展览的请柬。策展之初本以「时间」概念为起点,但经过4名AAA员工与4名艺术家在半年来的定期视讯会议,逐步将主题锚定于「文献时间」(archival time),渐渐孵化出现在的展览。
作为叙事媒介,AAA的展览远不止是个别作品的组合,更涉及与空间和议题的互动。Ozge指本次策展团队尝试在不影响AAA作为图书馆与文献库日常运作的前提下,通过艺术品引发对「档案中的时间」的思考。由入口处休憩区的大型装置,渐次引导至室内,阅览与文献更直接相关的作品,再以散布图书馆各处的文字作品收束。展览以艺术家因应本次展览场地创作的新作(site-specific work)交织不同对话关系,继而打开对文献与时间的想像空间。
展览的动线,以看似毫不相关的命题——「沉洞的后生命」(afterlife of a sinkhole)开始。Ozge指,Merve Unsal置贴于文献库入口落地窗的作品《风景文件》,实则以「沉洞」作为文献档案的隐喻。在地表陷塌的表象以下,那些内在其中、历经数世纪而成的坑纹,莫不也是一条条隐于黑暗的「时间线」,隐隐指向那些在馆藏文献之中相互交叠纠缠的历史脉络。
走进AAA内部阅览室,可立即瞥见Gala Porras-Kim以反光银色贴纸包装主力柱而成的《一本有关被销?艺术品的图录》。虽是无法打开的「禁?目录」,银光却反射著周遭馆藏的扭曲书影,似乎暗示文献在诠释之中的可变动与不确定,也延续了其对文献与「艺术品的后生命」(after life of artwork)关系的思考:当艺术品不再存在时,我们如何思考与记录这已消逝事物的痕??
平行历史遥相呼应
文献一般都被视为历史的客观纪录,但Ozge却认为「历史是一系列小故事的集合」;文献库亦不应是服务宏大叙事的权威空间,反而更要强调文献有被重新诠释的需要,也有责任让人重新思考为何当下仍有研读它们的意义。比起将历史的纪录就此封存,她心中的文献库较似是一个讲故事的地方,并自视为一个「说故事的人」(storyteller)。而艺术家亦正透过创作讲故事,回应文献「如何与我有关」,梁硕恩的《关于一座城市的三种沉思》系列作品,恰好是一例。
梁硕恩的作品透过拾掇历史碎片,重访那些看似已成过去的时刻。散置于窗户、玻璃墙、书架之间等边缘空间,透过对历史影像的再处理,他将香港历史的不同片段与他方的平行历史并置。如他曾在1a空间展出、以一张1967年香港左派人士被捕照片制成的《蹲计划/香港》海报,本已收录于文献库内,如今则化为镶嵌于书柜间的镜面装置,创造出人与文献如衔尾蛇般无限回环的错觉;而同一张相片,又在系列作《对……疑问的零散推想》中经由他于2019年寻到的碎玻璃,折射出一组抽象的影像。文献中的历史景象,似乎有了更多呈现与想像的可能。
架设在面向上环的窗前,同系列的影片作品《谁不害怕红黄蓝?》则展示了《北非谍影》电影选段。电视框内1941年因法国占领而暂时免于纳粹魔爪的卡萨布兰加,与窗外的港岛风光看似并无关系,但若知悉此地同样曾于1941年遭占领,当下与过往、此方与彼方的历史,似乎在顷刻于眼前重合,遥相呼应。而对Ozge而言,这种将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今人的角度聚合重现的创作,一方面指向了观看这些历史中的瞬间之难,但同时也揭示了另一种观看文献的方式——文献记载的资料或许并非流动不居,但观者以灵活的方式介入和诠释时,或可从文献建构出历史更复杂的面貌与层次。
文献、历史、记忆复杂交织
在文献与历史事件的碰撞之外,Ozge也提到李永财的创作《提词与注释》,不仅是对展览其他艺术品的回应,亦是整个策展过程的缩影。先邀请其他参展艺术家提词,再以个人方式撰写「注脚」,李永财将个人记忆、对话回忆,以及对艺术家先前作品的理解汇聚成文。这份介乎公共与私人之间、关乎历史及文献本质思考的文字创作,继而不一定要关于展览中作品本身,或为展览总结或补注,却是要让几名艺术家对时间概念的讨论往远处继续延伸。而这种call and response的创作形式对Ozge而言,在象徵策展过程中的无数对话之外,亦表现了文献、历史与个人记忆之间交织的复杂。
而同样的思维,则在香港特藏室所展示的《点对点:亚洲艺术文献库馆藏的香港展览图录》装置进一步拉阔。透过脑图梳理文献库馆藏内横跨1992年到今天的8本香港展览目录,Ozge指策展团队尝试视觉化地呈现香港艺术家和策展人数十年来对时间概念的探讨轨[,展开本次展览与前人的对话。
参看展览的英文标题Countering time,「无时无刻」的含义或许是要挑战某种既有的叙事框架与时间观;也或许,是指向在文献之间逡巡时,与不同历史碎片「随时随刻」的相遇与碰撞。历史,从来就不只有一种说法。
「无时无刻」展览
日期:即日至2025年3月1日
时间:上午10:00至晚上6:00(周一至六)
地点:上环荷李活道233号
荷李活商业中心11楼亚洲艺术文献库
网址:bit.ly/3VGwMJ0